關閉選單
2025/02/19
生活是舞臺,表演是體悟人生的修煉
文/賴永洲.阿特文創總經理
記得接觸表演初期,第一次拿到劇本那種興奮感,迫不及待地想把所有臺詞背熟,不斷地琢磨每個動作、表情,希望找出詮釋角色最好的樣子…。


經過密集排練,到了表演當天所有人粉墨登場,演出中無論演員是否忘詞、節奏是否順暢、情緒是否精準到位,臺下的觀眾依舊在劇終時報以熱烈的掌聲。他們不會太在乎這齣戲到底在演甚麼,演員到底演得好不好,因為這群人大多為親友團(演員的家屬、親戚、朋友…等)。

對大部分觀眾而言,能看見身邊的人在臺上演出是很新鮮的;對演員來說,能站到舞臺上就是成功的第一步。

那年我高二,演出的劇目是《國王的新衣》。

《傾聽》

「傾聽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要的一部分。生活中,我們與他人交談時,若用心傾聽,能增進彼此關係;職場中,部分行業裡的關鍵績效指標,把「傾聽能力」列為重點項目。

表演亦是如此,無論是演戲或看戲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經驗,當劇中某個角色在說話,沒臺詞的演員在一旁放空…

曾有學生問:「如果還沒輪到我說話,我除了等對方說完,還能幹嘛?」

我說:「你在〝聽〞 對方說話,不是〝等〞對方說完話。」

傾聽的要點在於先暫時把「自我」、「成見」放一旁,才有機會讓「心」抱持開放的狀態,進而理解或接受對方的立場。
了解傾聽的本質後,才能往下一步走,因為在表演中的傾聽已經不僅是演員本身的立場,也必須融入「角色」。例:心理醫師聽病患說話、櫃台人員接到電話客訴、學生聽老師訓話…等。角色不同,展現出傾聽的狀態也不同。

《背臺詞》
「我昨天明明把臺詞背得滾瓜爛熟,為甚麼上臺還是會忘呢?」曾經有一位朋友這麼說。
臺詞不僅是用「背」的,更需用「理解」的。也就是找出「為甚麼我要說這句話」的原因。
在生活裡我們和他人對談時,並不會知道自己下一句話要說甚麼,因為一切的來源都在對方。在對方表達過程中,我們會思考「為甚麼他會這麼說」、「發生甚麼事」、「對方現在的心情」…等。舉個例子:

媽:現在幾點了,為甚麼還不睡?
兒:再一下就好了啦!
媽:你洗澡了沒?
兒:還沒。
媽:你現在就給我關掉,立刻去洗澡,不然我就要跟你爸講。
兒:等一下啦!

從以上臺詞我們可以去思考兒子在做甚麼?現在幾點?媽媽的態度?兒子的態度?兒子為甚麼現在不睡?為甚麼媽媽要跟爸爸說…等。
同時也須透過想像去建構環境,例:這是在客廳還是在房間?這個空間是否髒亂、氣味是否混濁、燈光是明亮還是昏暗等等。我們也可以進入更深度剖析,去探索兒子、媽媽、爸爸三人之間的關係。
一般來說背臺詞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是「臺詞很長」、「發球者的臺詞」(上面例子的媽媽),而最好記的是兒子的臺詞(因為字很少),但若要增強自己背詞的技巧,就必須從小地方開始養成習慣。

-----------------
高二那年演了生平第一齣舞臺劇,以現在來看,有許多問題已經理解,但卻有更多的課題有待未來的人生解惑。但無論如何,戲劇讓我領悟到甚麼是「慢活」。
這條路沒有終點,每一次的修煉都來自於對生活的體悟。只要活在當下,當我們在表演中需要「靈感」時,它可能就會突然出現給我們一個驚喜,適時地給予支援。相反的,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,戲劇也能幫助我們化繁為簡,看見事情的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