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閉選單
2025/04/16
寫給未來的備忘錄:當創作成為一種選擇
文/賴永洲.阿特文創總經理
這幾年我常常在想,如果有一天,我們再也無法演出,不能自由排戲、不能上台說話、失去與觀眾對話的場域,我們是否準備好,迎接那樣的未來?

身為一個想長久經營劇場的人,我越來越感覺到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靈感,還要鍛鍊一種風險思考的能力。我開始試著盤點那些可能衝擊劇場志業的現實力量。與其恐懼,不如事先理解。

有時候,戰爭看似離我們很遠,但事實上,國際局勢早已默默影響了我們的創作現場。戰爭、經濟制裁、通膨、原物料價格波動、供應鏈中斷……每一項看似遙遠的事件,最終都會反映在我們的日常裡:補助金縮水、評審傾向保守、觀眾捨棄非必要支出、合作單位預算縮水等,這些改變不會突然發生,卻會像潮水一樣慢慢逼近。

而我們對「戰爭」的想像,往往只停留在最明顯的那一部分。對創作者而言,更讓人感到窒息的,是那些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攻勢——資訊戰讓我們無法分辨真假,文化滲透讓某些話語成為唯一語言,意識形態的操作則悄悄改寫了創作的邊界與自由。

這不是陰謀論,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。當補助條件變得模糊、當有些議題變得敏感、當國際合作空間變得有限,我們的創作自由,其實早已被削弱。

除了外部情勢,台灣內部的文化產業結構也存在長期風險。補助政策缺乏長期性,政策風向影響創作方向;藝文產業沒有保險,沒有退場機制,創作者像站在高空鋼索上,沒有安全網。觀眾逐漸高齡化,年輕族群流失,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支持,而是生活本身已經讓他們疲憊不堪。

在地方,許多文化場館雖已落成,卻缺乏節目、缺乏人力,也缺乏穩定的觀眾基礎。再好的硬體,也無法撐起一個文化生態系。

這些不是偶發的問題,而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現實。如果我們不說出來,政策不改變,大眾無法理解,那麼這樣的風險就會持續吞噬一個又一個的志業。

我們需要更穩固的支持系統,也需要更多願意理解文化現場的人,一起守住這個領域的未來。
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如果有一天,我們不能演出,不能自由排戲、不能再為觀眾點燈,那麼,我們曾經為什麼那麼執著地創作?又有誰會記得我們說過的那些話?

劇場很小,小到只容得下一個眼神、一段沉默;但劇場也很大,大到可以承載一整個時代的情緒與記憶。

接下來,我將會開始撰寫一份「備忘錄」,是我寫給未來的,也寫給每一位還相信創作有力量的人。我想記錄下,我們是怎麼在這個世界上生活、掙扎、選擇不放棄,並用舞台回應這個時代的問題。

如果你也在找尋創作的方向,或只是想知道,在這樣的世界裡,劇場人還能做什麼——歡迎你寫信給我們,也歡迎你,和我一起來寫下這份備忘錄。